首页 > 国学 知识

“阴阳”的观念是何时形成的?

“阴阳”的观念至迟在三千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成熟。那时我们们的先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并总结出来“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认识到向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在“阴阳”之地向大自然要粮食、要丰收。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晦月”、“阳日”等具有阴阳涵义的字词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真实记录。殷周之际形成的《易经》是阴阳观念的第一次系统展现。《易经》虽然没有提到“阴阳”的概念,但却用“--”、“”两种不同的符号表达了阴阳观念。《易传》一书,最后成书于战国末年,正是处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基本完成时期。《易传》哲学的思想体系,完全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相适应。当它展示阴阳变化规律时显得非常有生气:它以阴阳对立统的“道”为核心,扩展开来则形成两个侧翼。《易?系辞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与阳又是太极所生的“两仪”。因此,“太极”与“道”是同义的最高范畴,又都是“阴阳大化”之源。所有“天、地、人”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大化之“道”的体现。这一点可以说是“阴阳化生论”的核心要义。《易?系辞下》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也就是说,阴阳相交兴万物,就《易经》本身而言乾与坤两卦相交而生六十四卦。《易传》也多次论述阴阳相交的问题:“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条传》)“天地交,泰。”(《泰?象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彖传》)“天地不交,否。”(《否?象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象传》)“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象传》)由此可见,阴阳思想在我国可谓根深蒂固。

“阴阳”的观念是何时形成的?


史部.清史稿.列传七十五
  • 史部.清史稿.列传七十五
  • 鄂尔泰弟鄂尔奇、子鄂弼、鄂宁 张廷玉子若霭、若澄、若渟、从子若溎鄂尔泰,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汪钦。国...

    史部.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九
  • 史部.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九
  • 富勒浑文绶 刘秉恬查礼 鄂宝颜希深 徐绩 觉罗图思德彰宝 徐嗣曾 陈步瀛 孙永清 郭世勋 毕沅富勒浑,章佳氏。初自举人授内阁中...

    史部.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七
  • 史部.清史稿.列传一百三十七
  • 李长庚子廷钰 胡振声 王得禄 邱良功陈步云 许松年 黄标林国良 许廷桂李长庚,字西岩,福建同安人。乾隆三十六年武进士,授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