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地形因素,即是在选择地址确定坐向时要因地制宜。所谓因地制宜,即是根据环境地形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周易?大壮卦》中提到的“适形而止”便是这个道理。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太公望封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在《旧唐卡?南蛮传》中记有:“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构架的。中国现存许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当山是道教名胜,明成祖朱棣当初派30万人上山修庙,命令不许劈山改建,只许随地势高下而砌造墙垣和宝殿。由此可知,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同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