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原文解释翻译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原文解释翻译

tàishàng,bù zhīyǒuzhī 。

太上,不知有之。

qícì ,qīnér yù zhī 。

其次,亲而誉之。

qícì , wèi zhī 。

其次,畏之。

qícì , wǔ zhī 。

其次,侮之。

xìn bù zú yān, yǒubù xìn yān 。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yóu xīqíguì yán 。

悠兮其贵言。

gōng chéng shìsuì, bǎi xìng jiē wèi wǒ zì rán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翻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太上,不知有之

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信 不 足 焉 ,有 不信 焉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搬来就如此呀!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信朴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当然,这只是老子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政治幻想。

[长篇大论]

《佛教》小故事

佛 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下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企业管理小故事》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这一部分事情,自己不去做,无位,让下属去做,这是一种管理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带有全局性的圆满。

给猴子一棵树,让它不停地攀登;给老虎一座山,让它自由纵横。也许,这就是企业管理用人的最高境界。

注释出处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chí &e...

  • 子部.老子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原文解释翻译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原文解释翻译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解释翻译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 子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原文解释翻译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