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四章原文解释翻译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四章原文解释翻译

qǐ zhě bù lì , kuà zhě bùxíng, zìjiànzhě bù míng , zì shì zhě bù zhāng 。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zì fá zhěwúgōng , zìjīnzhě bùcháng。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qízài dào yě , yuē yúshízhuìxíng。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wù huòèzhī , gùyǒudào zhě bùchùyě 。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解释翻译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长篇大论]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道 悟道 守道 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孔子认错

有一年,孔子带着几个弟子来到海州游历。孔子边游玩边向弟子们传授学问。他说:有些人对事情是生下来就知道的。弟子们都点头说是。

正讲着,传来哗啦啦的响声。孔子忙说:听,山那边下起了雷阵雨,快停车!有位弟子下了车,仔细听了听,说:这可能是山那边有大海,这是那边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孔子一听是海,因为从没见过,就带着弟子,爬上山顶,朝东看去。

孔子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感叹地说:海真大啊!他和弟子们在山顶尽情地观赏大海的景色。

一会儿,孔子口渴了,让一个弟子下去舀点海水给他喝。那弟子拿起葫芦正要下山,一位小渔民见了,不由哈哈大笑。孔子一愣,问:小弟弟,你笑什么?小渔民递上一壶清水,说,老人家,你喝一点这水看看怎样?孔子喝过水说:这海水真好喝啊!小渔民说:这不是海水,海水又咸又苦,怎么能喝呢?你们真是一群书呆子!

有位弟子听小渔民这样批评孔子,生气了,对小渔民说:对圣人不能无礼!小渔民却说:圣人也不见得样样都懂,刚才想用海水解渴就错了。再说,孔老夫子他会打鱼吗?说完,他奔下山,驾起渔船进海,撒下鱼网,一会儿捕上了不少鱼。

孔子看了,觉得很惭愧。他低着头,站在山顶,沉思了好久好久,然后诚恳地对弟子说:刚才说有些人生下来就知道,这话是不对的。我们千万不可不懂装懂啊!

孔子知错改错,勇于接受批评,人们更加尊敬他了,就把他登过的这座山叫孔望山。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公元前205年6月18日晚,韩信给萧何留下了这样的字:日未明兮,小星竟光。运未逆兮,才能隐藏。驴蹄蹇滞兮,身寄殊乡。龙泉埋没兮,若钝无纲。芝生幽谷兮,谁为与探?兰长深林兮,熟识其香?安得美人兮,愿从与游。同心断金兮,为鸾为凤。龙泉剑是韩信祖传之宝剑。乃是韩之二公子韩虮虱所佩带宝剑,三世经韩信父亲传至韩信之手。萧何查军回来,知道韩信离去后大惊,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叫上两名随从,骑马急急追赶,幸天有月色,正好几天前天下暴雨,河水大涨,韩信到达寒溪,正值河水上涨。韩信因此过不了河,被萧何连夜追上。

萧何把韩信安顿好,便立即去见刘邦。此时刘邦正生气,因为有部下报告说萧何也逃跑了,刘邦正生气,一见萧何,又怒又喜。大骂萧何道:难道连你也逃走吗?萧何说:臣不敢逃,臣追逃者!追何人?臣追韩信!刘邦说:入汉中以来,诸将士逃跑无数,没见你追什么人。如今说追韩信,我会信你吗!萧何说:诸将易得,象韩信乃是国士。这样有才干的人,汉王手下独一无二。如果汉王想长居此地,韩信就没什么用。汉王想起争天下,除韩信外汉王手下无人能当此重任。愿汉王自己决定吧!刘邦说:我早想东向争天下之意,怎么甘心郁郁而居住在此?萧何说:汉王有争天下之心,要用韩信,他就留下;如不用,韩信还是要走。刘邦说:既然如此我就封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虽为将军韩信一样会走。刘邦说:难道要封为大将军?萧何说:这样才能留住韩信!刘邦说:既然你这么器重韩信,为了你;我就封韩信为大将军。于是要萧何立即将韩信召来马上封为大将军。萧何说:吾王素来对属下傲慢无礼,现在拜大将军更要郑重其事才能服众。汉王有心;一要诏告全军;二要筑坛斋戒七日;挑选吉日;刻兵符、大将军印。汉王一一照办。

消息一传出,全军将士纷纷猜测,几位立过战功的将军;如樊哙、周勃、灌婴等将军心里暗暗自喜,以为自己可能要成为汉大将军了。吉日一到,刘邦召集百官诸将。刘邦登上拜将坛台,召来韩信,将大将印、兵符交给韩信,并告诫全军:即日起韩信为汉大将军,管理军机要务,统帅节制所有军马;诸将有违令者,由韩信全权处斩。此令一下,全军将士感到震惊,出呼所有人意料之外,军令又不敢不从。韩信知道众将士心里不服自己,于是当场召集上万将士,下令说:众将士无论职位高低,谁能在一刻间能清楚报出军士数量者,赏赐100斤金,进爵一级,于是众皆跃跃欲试,可是却无人能清楚的报出军士人数。韩信随口一报,经核对准确无误。众将皆不服曰:莫非事先清点好了?韩信乃大笑说:从现在起由汉王亲自变换人数,刚才奖赏还是有效。于是经过了数次的变换,所有将士无人能准确知道兵将人数,韩信却策马走过一次,返回即能准确知道人马多少,经过数次变换皆准确无误。这时连汉王也开始暗暗称奇,却又不知韩信用何方法,此法即是后来众所周知之韩信点兵速算。

拜完将几日,连刘邦都感到怀疑。韩信能否担此大将军重任。刘邦召来韩信对他说:萧丞相多次向我推荐将军,说将军才能过人。不知将军有何妙计教我争得天下?韩信早就胸有成竹,先谢过刘邦知遇之恩。然后问:如今东向争天下,主要是项羽吧?汉王自料勇悍威猛能与项王比吗?刘邦沉默好久才说:吾不如项王。韩信起身再拜说:恕我直言,我也以为大王不如项王。然我曾跟随项王多年;请让我说项王为人:项王乃是盖世英雄,武艺高强,所向披靡,挡霸王者非死即废。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不会任用良将,不会用计谋,所以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话语温柔;谁有病,都亲自拿药问候。到部属有功,应当封赏;刻好印信又藏匿不予,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为天下霸主,不在关中为王,而建都彭城,不听怀王之约,以亲近喜爱来封赏诸侯,为主不公;诸侯见项王迁义帝江南,也回去赶旧主,自己占好地为王。项王每过一地,很残暴,烧杀抢掠,天下百姓都怨恨又不亲附。空有强威之名,虽为霸主,却不得民心,所以说此强易弱。如大王和项王相反,收买人心,任谁是天下勇武,一样能消灭。用攻下城邑分封功臣将士,谁不死命效力。用死命效力将士,攻欲罢战归乡之士,他们何不败散。况且三秦王为原秦将。带秦兵打仗多年,死伤无数;又骗部属投降,到新安被楚军坑杀二十万。秦父老对章邯,司马欣,王翳三人恨之入骨。现楚强令三人为王,秦民无人喜欢。大王攻入武关,秋毫无犯,还除去秦法,与民约法三章。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百姓皆知,如大王起兵向东,三秦可传檄而定。刘邦听了韩信一席话,如梦初醒、大喜过望。这时候才真正对韩信心诚悦服,相识恨晚。于是传令大宴百官,和韩信同桌吃饭,把自己的食物推让给给韩信吃;宴会完毕又让韩信披上自己的衣服,同坐汉王车在城中游行。韩信非常感激,决心死命效力,以报汉王知遇之恩。

公鸡的功劳

农场养了一只雄伟壮观的公鸡,每天它都会准时报晓,为了感谢公鸡的辛劳,主人每天清晨总要撒一把黄豆犒赏公鸡。

有一天,主人又撒下一大把黄豆,公鸡居然撇着嘴不吃了。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它为什么不吃

公鸡抬着头高傲地说:你不能老是让我吃这些便宜货。天是我叫亮的,没有我,你耕种就会吃到,就会延误最好的时机,就会没有收获。如果你没有收获,你就只有饿死。换句话说,我是你的救命恩人,你应该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

主人没有争辩,当天夜里他就用一段麻线将公鸡那尖尖的嘴巴牢牢地扎住了。

第二天清晨,主人照例起床,拿起农具要下田,路过鸡舍门口时,他对公鸡说:真奇怪,今天你没有报晓,天怎么还是亮了呢?

公鸡羞得面红耳赤,不敢做声。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人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任何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别人的付出与帮助,否则,你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谦虚一些,别人也会记你的功劳,世界离开了谁,都会照旧转。

廉颇负荆请罪

公元前28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连着攻下赵国的代光、狼城两座城。然后,却又派遣使者到赵国,提出与赵王和好,要赵惠文王到黄河南面的渑池与秦王相会。秦王的如意算盘是:借会晤扣押赵王,来以此要挟赵国。赵王有些担心,蔺相如自请护驾前往渑池赴约,让廉颇带兵看家,辅佐太子。廉颇把赵王一行送到边境上,对赵王说:大王这次出去,来回超不过30天;如果到了30天后大王还不回来,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杜绝秦国有什么要挟的企图。赵王深感老将军深谋远虑,忠心耿耿,就答应了。

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见了面,双方饮酒、谈天,气氛倒还和睦。酒席上正喝得起劲,秦王忽然对赵王说:听说赵王善于奏琴,正好乐师那里有琴,赵王就给我弹支曲子吧。赵王气得脸都白了,心想:我还没亡国呐,就成秦国的臣仆不成!可又没办法抗议,勉勉强强只得弹了一曲。秦王回头命令秦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为秦王鼓琴。赵王有气只好往肚子里咽。

这时候,蔺相如走上前,捧着一个瓦盆,毕恭毕敬地跪在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大王您会弹奏秦国音乐,我这儿有个瓦盆,请大王赏脸弹个秦国小调吧。秦王陡然变了脸色,不理蔺相如。蔺相如目光炯炯地盯着秦王,义正辞严道:大王不要仗着秦国兵力强大就可以欺辱赵王。现在秦兵虽强,但眼前我离大王只有五步远,五步之内我可以让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带来的大臣们纷纷气势汹汹地拔刀要杀蔺相如。蔺相如毫不畏惧地圆睁双眼,喝道:哪个敢过来!秦臣们惟恐秦王有个闪失,吓得不敢动弹。秦王见蔺相如动了真,逼得这么紧,只得虎着脸,硬着头皮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马上回身告诉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为赵王敲瓦盆。

秦王看酒席中占不到赵国什么便宜,又接到报告赵国名将李牧率大军兵临河畔,虎视眈眈。心想:有这个蔺相如在,灭赵国还真不那么容易啊!就换了一副笑脸,说:今天是秦赵和好的日子,不要伤了和气。

秦王敬了赵王一杯酒,赵王也回敬一杯,两国约定谁也不侵犯谁,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不到30天,赵王又回到了赵国。

赵王深深赞许蔺相如的智勇过人,认为他给赵国争了体面,立了大功,拜蔺相如做了相国。这样一来,蔺相如的职位就高过了领兵打仗的老将廉颇。廉颇可气得够呛,气呼呼地逢人便讲:我是赵国的大将,出生入死能征善战,给赵国攻城斩将,立了多少功劳!他蔺相如,一个小小的宦官的门客,凭着一张嘴巧言善辩,有什么了不起的,却爬到我上头去了。早晚我得给他点儿颜色看,好好羞辱他一番,出出我这口闷气!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向赵王请了病假,呆在家里不去上朝,免得与廉颇发生矛盾冲突。有一天蔺相如和门客们驾车出游,望见廉颇远远地在胡同口正路上站着,挡住了蔺相如的去路。蔺相如让自己的车子拐到一边,躲着廉颇;廉颇不依不饶地追过来,蔺相如索性调头回去了。廉颇很得意。

蔺相如的门客们气不过,有的要收拾行装离开相府。蔺相如耐心地对众人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一个厉害?众人答:当然是秦王了。对呀!蔺相如说,我在秦国的大殿上当着如狼似虎的秦兵,连秦王都不惧怕,怎么会单单怕廉将军呢?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忍让老将军,是怕咱们赵国将相不和而招来秦国的侵略,这是先国事后私事啊!门客们更敬佩蔺相如的为人和胸怀,要走的也不想走了。

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后悔不迭,立即去找蔺相如。廉颇赤裸着身子,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的相府门口,口里说到:我是个粗人,没有见识,肚量窄,请相国罪罚,死而无憾。蔺相如连忙卸下廉颇背着的荆条,双手搀扶起廉颇。两个人都热泪滚滚,在场的人没有不感动的。

就这样,相国和大将军和好了,二人结成生死之交。从此,文武二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许久没敢来侵犯。

注释出处

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 子部.老子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七章原文解释翻译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解释翻译
  •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zh&...

  • 子部.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原文解释翻译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