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章原文解释翻译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章原文解释翻译

yǐ dào zuǒ rén zhǔ zhě , bù yǐ bīngqiángtiān xià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qíshìhǎoyuǎn 。

其事好远。

shī zhī suǒchǔ, jīng jí shēng yān 。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dàjūn zhī hòu , bìyǒuxiōng nián 。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shànyǒuguǒ ér yǐ , bù yǐ qǔqiáng。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guǒ ér wùjīn, guǒ ér wù fá , guǒ ér wù jiāo 。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guǒ ér bùdéyǐ , guǒ ér wùqiáng。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wù zhuàng zé lǎo , shì wèi bù dào , bù dào zǎo yǐ 。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翻译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

凡是以道治理国家的国君,都是不用兵强行争天下的。用兵争天下不是什么好事情会遭到报应的。(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这样才能受人欢迎尊敬。)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用兵打仗凡事兵队在的地方,荆棘随之张满一片废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打完仗后的地方,必定是个凶灾年田园荒芜。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

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求用兵达到目达到目的而不敢用兵来逞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达到目的后绝不能自高自大,达到目的后绝对不能自交自傲,达到目的那是不得已,达到目的绝对不能再逞强好胜。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在讲述物极必反的规律,有了强壮一面就会有衰老的一面,所以争强逞强是不合乎于道的,不合于道的就会消失。

历来在解释《道德经》的学者中,有一派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书,这个问题在本章评析中再作论述,但老子具有反战思想则是无疑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大小战争此伏彼起,给国家带来破坏,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灾难。老子反对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本章里,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子主张反战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长篇大论]

胜 亡

一天,魏武侯与李克一起聊天。

魏武侯问道:吴国那么强大,为什么会这么快就没忘了呢?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吗?

李克回答说:吴国灭亡,是因为它每次战争中都取得胜利。

魏武侯听了感到很奇怪,接着问道:每次战争都取得胜利,这是国家的福气,国家应该更加强大才对啊!可是吴国却偏偏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李克说:正是因为每次战争都取得胜利,吴国才会灭亡。因为常常打仗,就会让军队和老百姓疲于奔命,而屡次胜利就会使得君主骄傲自满。骄傲自满的君主,又会常常驱使老百姓去疲于奔命,这样的国家就不灭亡,才使天下少有的现象呢。君主骄傲自满,就会更加恣意妄为,这样,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掠夺财物,而百姓疲于奔命就会心怀怨恨,心怀怨恨就不能安心生产,这样,难免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谋反。从君主到普通的百姓都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吴国灭亡还算是晚的了。这也就是吴王夫差在干隧上吊自杀的原因吧。

魏武侯说:有道理!屡战屡胜为什么不能导致灭亡呢?

李克说:老子说:功成名就,就应该全身而退,这才是真正的天道。不懂得急流勇退,自己的生命尚且不能保存,又怎么能够保全自己的国家呢?为国者一定要切记这个道理。

棋喻庄公

一日,庄公正在花园里与妃子下棋,听说晏子有事情前来求见,就撇下妃子,又忙着与晏子下起了棋来。

晏子摆开阵势,连连用强,一会儿功夫就吃了庄公的不少棋子,占尽优势,但不知为什么走了几步棋后,棋局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庄公居然稳扎稳打,转败为胜。

齐庄公疑惑地问晏子:为什么这局棋你会下得如此差呢?

晏子手指着棋盘说:下棋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如今各国的状况,对我而言,我已经很难胜任相国的重任了。

庄公一听吃了一惊,忙问晏子为何。

晏子说:近年来,由于您偏爱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们滋长了骄傲的情绪,傲视文臣,欺压百姓,闹得京城乌烟瘴气,许多有才干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气民风越来越差,若这些人不加约束,势必会闹出乱子来。

齐庄公有些自知自明,但身为国君,放不下架子,还是不服气地质问道:请相国直言,古代有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是武力来安邦治国呢?

晏子说: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移、大戏,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恶吏,这些人都是神力无边,有万夫不挡之勇,可他们却并没有挽救夏桀、殷纣的灭亡。夏商的覆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靠武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晏子开始下棋时,势如猛虎,顾前不顾后,待到后来想要挽救败局,为时已晚,他故意以此来引出庄公话题,并顺势提出转变以武治国而实施仁政。晏子后面婉转自如的事实论证,又令庄公不得不为之叹服。

庄公仔细体味晏子的肺腑之言,认为他说得对,就恭敬地表示感谢,并同意从今以后省刑轻赋,息武昌文,实施仁政,以固国本,让文臣能够亲近自己。

注释出处

1、其事好还:用兵这件事一定能得到还报。还:还报、报应。

2、凶年:荒年、灾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4、不敢:帛书本为毋以取强。

5、取强:逞强、好胜。

6、物壮:强壮、强硬。

7、不道:不合乎于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 子部.老子道德经.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原文解释翻译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

  • 子部.老子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灵,神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原文解释翻译
  • 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灵,神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原文解释翻译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原文解释翻译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

  • 子部.老子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原文解释翻译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 子部.老子道德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解释翻译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