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shàn)行(xíng)无(wú)辙(zhé)迹(jì),
善(shàn)言(yán)无(wú)瑕(xiá)谪(zhé);
善(shàn)数(shǔ)不(bù)用(yòng)筹(chóu)策(cè);
善(shàn)闭(bì)无(wú)关(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ě)开(kāi),
善(shàn)结(jié)无(wú)绳(shéng)约(yuē)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
故(gù)无(wú)弃(qì)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
故(gù)无(wú)弃(qì)物(wù)。是(shì)谓(wèi)袭(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师(shī);
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善(shàn)人(rén)之(zhī)资(zī)。
不(bù)贵(guì)其(qí)师(shī),不(bù)爱(ài)其(qí)资(zī),
虽(suī)智(zhì)大(dà)迷(mí),是(shì)谓(wèi)要(yào)妙(miào)。
解释翻译
不着痕迹的善行这一章所讲的修道标准,非常符合佛教传入中国后,所特别强调的大乘道精神。道家和儒家本来就融通了出世与入世两条生命路线,只是在表达的方式和因时因地的制宜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而大乘佛教在这方面,开发了中国有史以来儒道不分家的精神。要修养到这种儒道两家出世入世不相妨碍的程度是相当困难的。当然历史上并非没有此等人物;也许有些为帝王的,或者为国家良臣大将的,甚至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有人也许有可能做到如此的境界。
前面讲到万乘之主,不以身轻天下的重点,必须有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身先天下的责任感;但在作为上,又须具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自处与处世之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呢?本章恰是一篇最好的说明。
现在先讲本章对修道人在行为品格上的要求,必须要做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的标准,然后才能在待人接物上做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所谓善行无辙迹,是说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洁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着痕迹,你决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非常重视阴功积德。一个有道德的人,为善不欲人知,因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报;如果做了一点好事,还要人家来宣扬,那就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为善的行为,不像车辆行过道路一样,留下痕迹,如果有了轮印的痕迹,就知道车子经过那些地方,等于自挂招牌,标明去向或宣扬形迹了。
所以说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由此理推,一个人要修道,当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无上大道并非人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虚寥廓、寂灭无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于下乘,就如车过留痕,已有形迹可循,已非至善了。
后来庄子更加发挥善行无辙迹的意义说:绝迹易,无行地难。一个人的动作行为要想不留痕迹,虽然已经很难做到,但也不算太难。比如强盗和小偷,他在作案的时候,尽量要消灭现场的痕迹,甚至戴上手套,穿上袜子,想要做到不留手指足趾的印模。这也不算太难的事,挖空心思,还能做到。但是他在自己作案以后的心田中,那个事实的影像,却是一辈子也难消灭的;甚至到临死的时候,内心更加明显地有罪恶感。这便是庄子所说绝迹易,无行地难的道理。
同样的,一个人做了好事善事,尽管想要做到不使人知,不自我显扬,但为善最乐的心情,终会存在心像之中,虽然只求阴功积德,可是仍有心理上善行的痕影。这也是绝迹易,无行地难的最难之处。
唐末神仙吕纯阳真人,相传能御剑飞行,在空中来来去去,这在飞机与航天飞机还没有发明的当时,那是多么的值得人们羡慕啊!吕纯阳自己便有一首诗说:
朝游北海暮苍梧 袖裹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苍梧在广西,青蛇是剑。一个人能在一天当中,轻身飞过整个的南北地区,当然是飞空无迹,多么可贵!但如从庄子的观点看来,仍然是绝迹易,无行地难。所谓此虽免乎行,这虽然不要走路那么辛苦,犹有所待者也。他说要如列子一样凭借风力而行,如果没有风力,也是飞不起来的。总之,飞来飞去,表面看来不着痕迹,但你总还是地球上的人物,总要落到地球上,要脚踏实地才行啊!
我们讲了这些故事,还是多方说明善行无辙迹的不容易。现在让我们话说转来,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方法,却与佛家对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大乘说法不谋而合。例如佛说布施必要做到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就是说当你在布施帮助别人的时候,施者的我相与受者的他相,以及施事(布施行为的事实),这三种心理和行为现象都必须当下皆空,彻底不留痕迹,才能达到度过彼岸的真空正智而得大解脱的境界。如果有一个境界,那就是着相留迹了。这只是借用名词而已。说到彻底之处,便是禅宗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是究竞。
讲到这里,我们再举一则唐代鼎盛时期禅宗的故事,做更进一层明显的说明。禅宗有一位著名的大师,叫南泉禅师,他是马祖的大弟子之一,在唐代各大禅院中,他的教化算是比较轻松幽默的一个。因俗家姓王,平常他常自称王老师,不喜欢什么大师、禅师、法师或师父的称呼。
当时一些禅宗丛林的大寺院,寺产很多,放租给一般老百姓耕种,到了时间才有人去收租。有一年的秋天,南泉禅师亲自下山去收租,谁知到了该地头,那些佃户人家早已把素斋准备好了请他吃。他觉得很奇怪,问大家道:我一年难得下山一次,你们怎晓得我要到,而且把素菜也准备好了呢?佃户们告诉他,昨夜土地公托梦给我们,说方丈和尚明天下山,所以我们赶早准备斋饭欢迎。南泉禅师听后,脸色大变说,我修行不得力,鬼神竟然知道我的落处。意思是说,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被鬼神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自己所谓学佛修道不是白修了吗?真正的大善人,等于佛家的大善知识、大菩萨们,他的起心动念连鬼神都不知,一般凡夫哪里能够估料他在做什么!这叫做善行无辙迹的榜样。
会说 会做 又会教再说,善言无瑕谪,真正话说得好,毫无瑕疵,就没有一点毛病可挑剔,没有一点可责难的地方,随便哪一句话,都合乎情合乎理。但是,讨论这句话,老子似乎自打耳光,因为他写了五千言,应该说是善言无瑕谪,可是,后世研究老子的人,却挑出了他许多的毛病。
另外,释迦牟尼佛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否认自己曾说过话(法)。更有佛经中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的辩论,辩论到最后不说话了,这个一声不响,当然就没有任何毛病了。所以说,只要一开口就有毛病,因此,善言就是不说话。你认为不说话时没有话说吗?无声之声,其响如雷,在教育界久了的人,有时候对一个学生不说一句话,就是最大的处罚和鞭策,有一句话已经落于下乘了。
善数不用筹策,真会算数的人,不用打算盘就能算出数来。筹是计数用的码子,策是计数的工具。最聪明的人,脑子比计算机还快,数字一报,马上加、减、乘、除就算出来了。所以说,善算的人不靠工具,而用头脑。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用锁把门锁住,不算善闭,如果说用电锁把门关闭,使人打不开,那用电亦能打开;真正打不开的东西,是没有关楗的。什么东西使人打不开呢?虚空才打不开,因为它没有开关,能把虚空的奥秘打开才是大学问。最大的奥秘是宇宙,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打开。有一些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想打开宇宙的奥秘,最后他来不及打开就去世了。
假使他能再活几十年,也许可以找到这个奥秘,那时也许整个人类文化也要改观。宇宙间有一个不可知的东西,也许是上帝,是超神,所以说,宇宙虚空是个大奥秘,善闭无关楗,虽然没有锁但永远打不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真正会打结的人,虽不用绳子捆,但永远解不开,那就是我们新文学所说的心锁--感情的锁。这个锁能把你捆得牢牢的,永远解不开,如果能解就成道了。所以,佛家把妄想、烦恼叫结使。这个结打得没有结的形象,也看不出中心在哪,找得出中心就解脱了,但是没有人找得出来。所以,善结就是没有绳子捆你,但你永远跑不掉。感情的力量多么大啊!不管你跑到哪去,跑到国外,也要打越洋电话找你。但是,想要解脱它,我们人又很难做到,能够做到的话,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这几句话解释什么呢?怎么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前面说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要非常闲静,超越一切物理世界,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圣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因此,圣人之道,永远是救世救人的心愿,真正的大圣人,不抛弃任何一个人,对善人要救要度,对坏人也要救要度,这就是圣人之道。假如说,信我的人得救,不信我的人下地狱,那就不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信我的人得救,不信我的也得救,最可怜的人也得救。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圣人不但要救人,并且要救物,但那是有次序的,要先救了人,再救万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中国文化的次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帮助自己亲近的人,仍有余力再慢慢地扩大范围,把人都救了,再救万物,而且要做到没有弃物,这是程序问题。换言之,等于佛家的由小乘而后到达大乘,由个人的自我开始而扩大,而及于天下为公。
这样的行为,是谓圣人之道,老子为它取个名是谓袭明。袭是延伸的意思,在无形、无声、无色、不着痕迹的情况中,慢慢将光明延伸出来。
天地万有的本体,永远是光明的,人们把自己光明的道遮住了,变成无明就黑暗了。袭明引申人类光明的一面,是至真至善之迹,这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做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叫我们做人要尊重任何一个人,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这与孔子的观念完全一样。老子说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我们自己觉得是不善人,就应该跟善人去学习,那么,不善人就是善人之资了。其实坏人也是我们的老师,换句话说,如果善人是我们的教授师,不善人就是我们的副教授师。看到人家的坏,我们不要去学他的坏,而且更要怜悯他。所以说,不善人也是善人之资,如果世界上没有坏人做些坏事,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坏了,那坏人岂不是好人反面的教育吗?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修养到达最高处,善恶两方面都平静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因为真正善的人,他不需要人家崇拜,如果自认是善人,你看到我就要叩头,那这些善人只是散人罢了。不贵其师,他不需要你崇拜,你也不必要去崇拜他。
不爱其资,既然善的都看不起,那恶的更不用说了。善恶两边都清净,归到清净无为,是谓至道。这个时候,真正如同西方宗教的得救了。佛家讲得度,得度了什么?就是真的悟了道,得了真智慧。所以,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像个大笨蛋;真的大笨蛋,你不要轻视他,可能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大智慧人。
我经常看到一些没有受过教育、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人,有时候随便一开口,真是吓人,因为他真高明,会被他吓得冷汗直流。但必须要你自己去体会,否则还以为他是一个大笨蛋呢!真智慧不是读书来的,不从知识中来,而是自然就有的。
所以,真正的智慧,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大迷糊的人。不要认为我们读了几本书,认识了几个字,就是有智慧,这是有限公司;那些没有读过书有真智慧的人,是无限公司,就是是谓要妙的意思。所以做人做事与道德的修养,是最为紧要的。
老子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