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解释翻译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解释翻译

hán dé zhī hòu , bǐ yú chìz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dú chóng bù shì , měng shòu bùjù, jué niǎo bù bó 。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gǔruò jīn róu ér wò gù 。

骨弱筋柔而握固。

wèi zhī pìn mǔ zhīhéér quánzuò, jīng zhī zhì yě 。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zhōng rìhàoér bùá,hézhī zhì yě 。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zhīhéyuē cháng , zhī cháng yuē míng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yì shēng yuē xiáng 。 xīn shǐ qì yuēqiáng。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wù zhuàng zé lǎo , wèi zhī bù dào , bù dào zǎo yǐ 。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释翻译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之人,就像是刚出生的小孩天真无邪。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虫不会去蜇他,猛兽不会去伤害他,飞禽鸟兽不回去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骨弱筋柔而却能够紧握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却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哭号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才能常,和=和谐、随和、柔和。。,常=平常、及平常心是道。。;知道常了,才算是明,明=明白、明了、明是非,正知正见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爱惜自己的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以心去使身之气也就是逞强。心=心意、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心情、想法、思虑。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一旦发展的过于强壮就要面临衰老,且离道越来越远,不合道必早亡。

本章讲处世哲学,即德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长篇大论]

罗汉取水

六月,佛陀一行走在路上,天气十分炎热。大家都觉得口渴难耐,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对弟子罗汉说,前边有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大家就在这里等待,暂时都不要走了。

弟子罗汉提着装水的皮囊来到了小河边,由于天气炎热,一条小河已经被蒸发得成了一条小溪。而路人都来这里取水,车马还从小溪中穿梭而过,溪水被弄得十分污浊。

罗汉无奈,只好提着皮囊回到佛陀的身边,告诉大家那水已经很脏,无法将它取回来解渴做饭。建议佛陀带领大家继续前行,去找另一条河水。

佛陀看看头上的太阳,再看看疲惫不堪的众人,对罗汉说,你还去那里取些水来吧,上午我们就走到这里,吃了饭我们再赶行程。

罗汉心想,再去也是浪费时间,但佛陀已经下了指令,他只好提着皮囊再次来到溪边。溪水依然污浊不堪,上面还漂着一些枯枝烂叶,还是无法食用。这一次,罗汉不敢空手回去,便从小溪里取了半袋泥水回来。佛陀看了污浊的泥水,对罗汉说,我不是不信任你,你没有必要取半袋泥水回来给我看,而是应该等在那里,等事情自己变化。

罗汉说,如果我们去寻找另一处水源,大概就不是这种情况。

佛陀说,不,这不符合天下人做事的道理。也许另一条河水也是这样,那你又该怎么办呢?现在你再回去,还是到那条河里去取水,这才是最近、最方便的办法,也是我们做事的一贯道理。

罗汉很是犯难,又不能不回去,不禁道:大师让我再去取水,是否有什么办法,使那溪水变得清澈纯净,我将按照大师的指点去做。

佛陀说:你什么也不要做,只要等在那里就行,否则你将会使溪水变得更为混浊,如果所有人都不进入那条水域,溪水早就有了变化。现在你要做的是只需要等在那里,等它自己变化就行。

罗汉第三次返回溪边,这时流动的溪水已经带走了枯叶,水里的泥沙也渐渐沉淀了下去。只一会儿工夫,整条小溪便变得清澈明亮,一尘不染,纯净之至了。面对这样的情景,罗汉先是惊讶,接着就笑了起来,快乐地取回水来。

佛陀说,今天我还没有向大家讲法开示,罗汉三次取水,就算是我今天向大家的开示吧。

佛陀说,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什么事物是恒常不变的。只要你看透了这一点,你就会懂得耐心地等待,什么变化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作为人,我们没有必要让烦恼长久地停留在我们的内心。

如果烦恼过不去,那一定是你自己在扰动,而并非烦恼本身不走。

注释出处

1、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2、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3、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4、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5、搏:鹰隼用爪击物。

6、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7、嗄:噪音嘶哑。

8、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9、益生:纵欲贪生。

10、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11、强:逞强、强暴。

12、壮:强壮。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 子部.老子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四章原文解释翻译
  •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q...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七章原文解释翻译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解释翻译
  •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