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原文解释翻译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子部.老子道德经.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原文解释翻译

宠(chǒng)辱(rǔ)若(ruò)惊(jīng),

贵(guì)大(dà)患(huàn)若(ruò)身(shēn).

何(hé)谓(wèi)宠(chǒng)辱(rǔ)若(ruò)惊(jīng)?

宠(chǒng)为(wéi)下(xià)

得(de)之(zhī)若(ruò)惊(jīng),失(shī)之(zhī)若(ruò)惊(jīng),

是(shì)谓(wèi)宠(chǒng)辱(rǔ)若(ruò)惊(jīng).

何(hé)谓(wèi)贵(guì)大(dà)患(huàn)若(ruò)身(shēn)?

吾(wú)所(suǒ)以(yǐ)有(yǒu)大(dà)患(huàn)者(zhě),

为(wéi)吾(wú)有(yǒu)身(shēn),及(jí)吾(wú)无(wú)身(shēn),

吾(wú)有(yǒu)何(hé)患(huàn)?

故(gù)贵(guì)以(yǐ)身(shēn)为(wéi)天(tiān)下(xià)者(zhě),

则(zé)可(kě)以(yǐ)寄(jì)於(yū)天(tiān)下(xià),

爱(ài)以(yǐ)身(shēn)为(wéi)天(tiān)下(xià)者(zhě),

乃(nǎi)可(kě)以(yǐ)托(tuō)於(yū)天(tiān)下(xià).


解释翻译


宠辱谁能不动心从十一章以来说明,人须能用物而不为物用,不为物累。但能利物,而成为无为的大用。因此再进而说明人生宠辱境界的根本症结所在,都因为我有身而来。

宠,是得意的总表相。辱,是失意的总代号。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自然会有惊震心态,甚至有所谓得意忘形者。

例如在前清的考试时代,民间相传一则笑话,便是很好的说明。有一个老童生,每次考试不中,但年纪已经步入中年了,这一次正好与儿子同科应考。到了放榜的一天,儿子看榜回来,知道已经录取,赶快回家报喜。他的父亲正好关在房里洗澡。儿子敲门大叫说:爸爸,我已考取第几名了!老子在房里一听,便大声呵斥说:考取一个秀才,算得了什么,这样沉不住气,大声小叫!儿了一听,吓得不敢大叫,便轻轻地说:爸爸,你也是第几名考取了!老子一听,便打开房门,一冲而出,大声呵斥说:你为什么不先说。他忘了自己光着身子,连衣裤都还没穿上呢!这便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一个写照。

受宠若惊,大家都有很多的经验,只是大小经历太多了,好像便成为自然的现象。相反的一面,便是失意若惊。在若干年前,我住的一条街巷里,隔邻有一家,便是一个主管官员,逢年过节,大有门庭若市之慨。有一年秋天,听说这家的主人,因事免职了,刚好接他位子的后任,便住在斜对门。到了中秋的时候,进出这条巷子送礼的人,照旧很多。有一天,前任主官的一个最小的孩子,站在门口玩耍,正好看到那些平时送礼来家的熟人,手提着东西,走向斜对门那边去了。孩子天真无邪的好心,大声叫着说:某伯伯,我们住在这里,你走错了!弄得客人好尴尬,只有向着孩子苦笑,招招手而已。有人看了很寒心,特来向我们说故事,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我说,这是古今中外一律的世间相,何足为奇。我们幼年的课外读物《昔时贤文》中,便有: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不正是成年以后,勘破世俗常态的预告吗?在一般人来说,那是势利。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势利之交,古人有一特称,叫作市道之交。市道,等于商场上的生意买卖,只看是否有利可图而已。在战国的时候,赵国的名将廉颇,便有过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的历史经验。如《史记》所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廉颇平常所豢养的宾客们的对话,一点都没有错。天下人与你廉大将军的交往,本来就都为利害关系而来的。你有权势,而且也养得起我们,我们就都来追随你。你一失势,当然就望望然而他去了。这是世态的当然道理,君何见之晚也,你怎么到现在才知道,那未免太迟了一点吧!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在商场,在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看得最明显的地方。以男女的情场而言,如所周知唐明皇最先宠爱的梅妃,后来冷落在长门永巷之中,要想再见一面都不可能。世间多少的痴男怨女,因此一结而不能解脱,于是构成了无数哀艳恋情的文学作品!因此宋代诗人便有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的故作解脱语!无盐是指齐宣王的丑妃无盐君,历来都把她用作丑陋妇女的代名词。其实,无盐也好,西施也好,不经绚烂,哪里知道平淡的可贵。不经过荣耀,又哪里知道平凡的可爱。这两句名诗,当然是出在久历风波,遍尝荣华而归于平淡以后的感言。从文字的艺术看来,的确很美。但从人生的实际经验来讲,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除非生而知之的圣哲如老子等辈。其次,在人际关系上,不因荣辱而保持道义的,诸葛亮曾有一则名言,可为人们学习修养的最好座右铭,如云: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天下由来轻两臂在我们旧式文学与人生的名言里,时常听到人们劝告别人的话,如身外之物,何足挂齿。对于得意而受到的荣宠,与失意所遭遇的羞辱来讲,利害、得失,毕竟还只是人我生命的身外之物,在利害关头的时候,慷慨舍物买命,那是很常见的事。除非有人把身外物看得比生命还更重要,那就不可以常理论了!

十多年前,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我,爱情哲学的内涵是什么?我的答复,人最爱的是我。所谓我爱你,那是因为我要爱你才爱你。当我不想,或不需要爱你的时候便不爱你。因此,爱便是自我自私最极端的表达。其实,人所最爱的既不是你,当然更不是他人,最爱的还是我自己。

那么,我是什么?是身体吗?答案:不是的。当你患重病的时候,医生宣告必须去了你某一部分重要的肢体或器官,你才能再活下去。于是,差不多都会同意医生的意见,宁愿忍痛割舍从有生命以来,同甘共苦,患难相从的肢体或器官,只图自我生命的再活下去。由此可见,即使是我的身体,到了重要的利害关头,仍然不是我所最亲爱的,哪里还谈什么我真能爱你与他呢!所以明朝的诗僧栯堂禅师,便说出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的隽语了!

轻两臂的故事,见于《庄子·杂篇》的《让王篇》。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摆之者必有天下。君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优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所以说: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老子亦因此而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基本哲学。再进而说明外王于天下的侯王将相们,所谓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者的最大认识,必须以爱己之心,来珍惜呵护天下的全民,发挥出对全人类的大爱心,才能寄以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重任。这也是全民所寄望、所信托以天下的基本要点。同样的道理,以不同的说法,便是曾子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由此观点,我们在本世纪中的经历,看到比照美式民主选举的民意代表们,大都是轻举两臂:拜托!拜托!力竭声嘶地攻讦他人,大喊投我一票的运动选民,不禁使旁观者联想起: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的幽然情怀了!

讲到这里,忽然看到在座诸公,有的是倾心于老子的太上老君的神仙丹道的学者,心里正在嘀咕本章的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解释,明明是说修道的功夫境界,何苦一定要侧重下文的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的可寄可托的繁文。这却要恕我唐突,太过赞赏老子的可以入世,可以出世的道妙,因此就顺口搀胡,说到老子点化用之道的一面去了。如果从修习神仙养生之道来讲,要修到无身境界,确已不易。但无身之患,也未必能彻底进到无我的成就。何况一般笃信老子之道者,还正在偏重虚心实腹,大作身体上气脉的功夫,正被有身之患所累呢!所以宋代的南宗神仙祖师张紫阳真人便有何苦抛身又入身之叹!至于说,如何才能修到无身之累?那就应该多从存神返视、内照形躯入手,然后进入外其身而身先的超神入化境界,或者可以近似了!

 

  • 子部.老子道德经.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原文解释翻译
  •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

  • 子部.老子道德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原文解释翻译
  •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

  • 子部.老子道德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原文解释翻译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

  • 子部.老子道德经.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原文解释翻译
  •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 子部.老子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