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出(chū)生(shēng)入(rù)死(sǐ)。
生(shēng)之(zhī)徒(tú),十(shí)有(yǒu)三(sān);
死(sǐ)之(zhī)徒(tú),十(shí)有(yǒu)三(sān);
人(rén)之(zhī)生(shēng),动(dòng)之(zhī)于(yú)死(sǐ)地(dì),
亦(yì)十(shí)有(yǒu)三(sān)。夫(fū)何(hé)故(gù)?
以(yǐ)其(qí)生(shēng)之(zhī)厚(hòu)。
盖(gài)闻(wén)善(shàn)摄(shè)生(shēng)者(zhě),
路(lù)行(xíng)不(bù)遇(yù)兕(sì)虎(hǔ),
入(rù)军(jūn)不(bù)被(pī)甲(jiá)兵(bīng);
兕(sì)无(wú)所(suǒ)投(tóu)其(qí)角(jiǎo),
虎(hǔ)无(wú)所(suǒ)用(yòng)其(qí)爪(zhǎo),
兵(bīng)无(wú)所(suǒ)容(róng)其(qí)刃(rèn)。
夫(fū)何(hé)故(gù)?以(yǐ)其(qí)无(wú)死(sǐ)地(dì)。
解释翻译
生死是什么这第五十章是上经第二十一章的引申。
出生入死,出来就叫做生,进去就叫做死,在文字解释出生入死,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用之于兵法,打仗时在敌人的阵地里进进出出,称做出生入死。文字很清楚,道理就是中国远古的哲学源流对于生死的看法,对生死的一种观念。所谓生死问题,在其他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内,或为重大的问题;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自上古几千年以前所流传下来的观念,对生死不看成问题。所以尧、舜跟大禹王都认为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做客人寄住的,像住旅馆一样,所以在文学上有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名句,都是来自这种思想。人生下来是寄住在这世间,死掉就是回去了。所以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由这个古老观念流传下来,孔子在《易经》上也提到这类的话。《周易》的《系传》上说: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只要观察宇宙物理自然的变化,了解了白天同夜里的道理,那就了解了生死。白天生活在这里,也像花开的时候一样;死了没有什么可怕,只是回去了,如夜里休息,应该睡觉一样。睡醒了如花开又清醒,所以孔子在《易经》上又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我们可以连起他的上文,给他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
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出生就是通乎昼夜之道,可以说就是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同样的道理。出就是生,入进去了,等于演话剧一样,从后台到了前台,就看到有几个人在那里演起戏来,等他演完了这一幕进去了,台上还是空空的。其实人并没有死,不过是进去了而已,人生境界就是如此。
老子非常简单地说明了出生入死,就是在一进一出之间,也是一增一减、一来一去,所以没有什么严重。
谁掌握生命的去留我们先了解这个前提,然后再看他算细账。生之徒十有三,徒就是途,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把握是可以活下去的。死之徒亦十有三,从死这一面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机会是会死的。所以,死的机会也是十分之三,活的机会也有十分之三。这个十分之三,就是生命活着的那个生的力量。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有规律的活动;由于在动,就可以向死的这一面搭配,也可以向生的这一面搭配。可是人的活动,常因为自己的知识聪明而乱动,反而使自己生命走到死之途了。如果我们动之生地,生命的活动有益于生的话,那生的机会便增为十分之六。如果三样把它加起来,十分之三的机会是生,十分之三的机会是死掉,十分之三的机会都在动中,一共是十分之九,还剩一分。
剩下的一分老子不谈,因为这是生命的本有,这个本有就是老子在上经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道,是生命的根源,他的代号就叫做一。
这一段是讲生命之源,也告诉我们人出是生进去是死。昨天下午接到好几位老朋友的电话,都是八十多岁的人,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了,老伴也没有了,儿女也大了,电影、电视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看了,坐在家里,无聊得好可怜,只好拿起电话到处跟人聊天。作为一个人,自己该有一个人生境界,人老了就怕没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修养,无依皈之处,那么活着的时候,便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拼命地向死路上去消耗,而美其名为人生的责任。其实到了某一个时候,责任不责任没有什么多大关系,反正是对自己的兴趣没有放弃,仍然动之死地而已。可惜的是,忘记了生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
这一节就是说修道的问题,也就是修丹经、修神仙的基本理论与工夫。生命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一个人情绪崩溃、萎靡,这种种都是自找烦恼。
夫何故,他说什么理由呢?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给予人的生命,给予万物生命,它生的力量比死的力量大。生死两头各自的力量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则在动。但是动的方向,或向生的方向动,或向死的方向动,要看各人自己。这中间有一分,这一分最重要,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盖闻善摄生者,摄生这个名称要注意,这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一个道理。
什么叫摄生?我经常讲这有两方面的观念。我国近代翻译西方过来的一个名词叫做卫生,意思是保卫这个生命。保卫生命好像是消极一点,只是防御而已;道家则讲养生,养生应该比卫生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老子的道理远不止养生,更要摄生,摄字是自己把握住,这就不止养生了。所以,成仙成佛完全操之在我,自己可以做主。这个摄生的名词,就是说明修道的人,把
握得住自己的生命,也做得了主。因此善于摄生的人,就是后世道家所讲的神仙境界,这些人修道能够修养身心性命,达到神仙的境界。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就是说懂得摄生修道有成就的人,在山里走路,不怕猛兽。老虎是要吃人的,兕是头上有角的一种猛兽,后世说就是犀牛。在非洲生产最多的大犀牛,头上有角,遇到这种猛兽,人多半难逃一死。在上古的社会,因为野兽横行,人随时可以被野兽伤害,而一个修道的人,后世佛家也说能降龙伏虎。小说《封神榜》上所描写的很多天人的坐骑,都是兽类。有的骑麒麟,有的骑老虎,骑什么都有,只有姜子牙骑个怪东西名叫四不像。不过四不像的确有这种动物,满清的时候,乾隆及咸丰年间,在北方曾把四不像运到宫廷里养了很多年。
善于摄生的神仙四不像就是四不像,老虎不像老虎,鹿不像鹿,什么都不像,可是灵性很大,所以有道的人,可以入山林,驱野兽。像兕虎这些猛兽,角抵触不到他,利爪抓不到,打仗的时候,刀也砍不进,这就叫做神仙境界。人如何能做得到呢?人在死去之后,跟着死亡的只是生命本能的物质作用而已,而生命内在的本能并没有发动,所以一个人可以自己发动内在本能,再创生命的作用。这是道家所说的,在理论上是可以长生不死的,但是,只有善于摄生的人,才有这个本事。
下面他做个结论,夫何故,为什么人有这个修养,可以到达这个境界呢?以其无死地,也就是后来禅宗所讲了了生死,是说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死的。再如《神仙体道通鉴》上说,老子根本就没有死;在周朝以前,舜、禹时候他就是广成子,后来的彭祖也是他,他在任何一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同汉武帝也见过面,只是另外化了一个名字。反正每一代化都出现,看看是否能收一个两个徒弟,后来因为找不到,他又走了。
有关老子的传言,愈说愈玄。看了道家《神仙传》这一面的资料,不但说老子没有死,连墨子也没有死;墨子一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出来过,也是表演了一下就走了。《神仙传》里这些怪事很多,反正都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罢了。不管怎么说,老子的理论认为,一个人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死生,所以修养到家的人,以其无死地,他已经把死的那个过程消除了,把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也去掉了,所以他生命存在的机会,就永远把握在手里了。
这不是故意开玩笑的,而是真正如此;这也可以叫做中国的存在主义,人的生命可以永远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长生不死,这就是老子的理论。
老子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