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原文解释翻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子部.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原文解释翻译

上(shàng)善(shàn)若(ruò)水(shuǐ).

水(shuǐ)善(shàn)利(lì)万(wàn)物(wù)而(ér)不(bù)争(zhēng),

处(chǔ)众(zhòng)人(rén)所(suǒ)恶(è),故(gù)几(jǐ)於(yū)道(dào)矣(yǐ).

居(jū)善(shàn)地(dì),心(xīn)善(shàn)渊(yuān),与(yǔ)善(shàn)仁(rén),

言(yán)善(shàn)信(xìn),政(zhèng)善(shàn)治(zhì),

事(shì)善(shàn)能(néng),动(dòng)善(shàn)时(shí).

夫(fū)惟(wéi)不(bù)争(zhēng),故(gù)无(wú)尤(yóu).


解释翻译


水的人生艺术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自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在这节的开场,首先提出上善若水为提纲。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对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的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垂千古了。我们来不及细数历史的古今人物,但从平常熟悉的偶忆中,顺便来说,由周太王的居邠,到周文王的以百里兴;老子自己的一生,始终以周守藏史的卑职自处;吴太伯的让国避地;张子房的自求封于留等等,都是效法居善地的道理。其余也有不少的圣君名臣,宽厚优容,做到心善渊的榜样。诸葛亮的三顾出山,终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与善仁,言善信的楷模。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政,君臣上下,大体都有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精神。只是人类历史的事迹太多,一时也讲说不完,姑且到此为止。此外,在东汉史上,有一段水的有名故事,那便是尚书仆射郑崇对汉哀帝质问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对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因此而成为千古的名言,常被直道以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那真是水的妙语。但可惜郑崇的臣心如水,结果也难免死在昏君哀帝的手里,水也应为他呜咽兴悲了!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 子部.老子道德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四章原文解释翻译
  •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q...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七章原文解释翻译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章原文解释翻译
  •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