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

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

zhī bù zhī ,shàng;

知不知,上;

bù bù zhī , bìng ;

不不知,病;

fūwéi bìng bìng , shì yǐ bù bìng 。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shèng rén bù bìng , yǐqíbìng bìng , shì yǐ bù bìng 。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解释翻译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能够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是妄为,这是大毛病。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不去犯同样的错误这是高明的!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他知自己的错误所在,所以不去犯这样的错误。是以不病。

这一章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长篇大论]

不入名利

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准备接替之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俩谁能只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替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明坚,一个叫明远。 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明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还顽强攀爬,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时,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助上来。

而身体强健的明远,攀爬几次不成功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遇树林,出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之后,明远才回到寺中。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定他为接替之人。

众僧不解,高僧微笑解释道:寺院后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的。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

高僧将五彩袈裟和锡杖传于明远,语重心长地对众僧说道:师言要听,但伸缩进退变化,乃圣人之道。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攀爬悬崖,是师出奇题,验看弟子心境如何。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牢,顺天而行者,便是我的意中人。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明远成为这座大寺庙的住持,寺庙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注释出处

1、知不知:注解家们一般对此句有两种解释。一说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

2、尚矣:尚通上。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病:病,毛病、缺点。把病当作病。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ju&eacu...

  • 子部.老子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原文解释翻译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解释翻译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dàch&eacut...

  • 子部.老子道德经.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原文解释翻译
  •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原文解释翻译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