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原文解释翻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三十三章原文解释翻译

zhī rén zhě zhì , zì zhī zhě míng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shèngrén zhěyǒulì , zìshèngzhěqiáng。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zhī zú zhě fù 。

知足者富。

qiángxíngzhěyǒuzhì 。

强行者有志。

bù shīqísuǒ zhě jiǔ 。

不失其所者久。

sǐ ér bùwángzhě shòu 。

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翻译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长篇大论]

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财的奴隶

财产的拥有是为了享用,而守财奴的爱好却只是占有钱财,却不去使用,试想一下,他们和贫民相比,好在哪里呢?古希腊哲学家狄瑞纳的生活清贫但很幸福,而守财奴过的却是乞丐的日子。伊索指给人们看的那个埋藏财宝的人,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不幸的人有一笔钱舍不得用,埋在地下了,他的心仿佛也埋了进去,他不需要其它消遣打发时光,唯一的快乐就是想那笔财富。他认为钱财只有越想才越有价值,因而也就越舍不得花。他总怕钱财被人偷走,吃不好,睡不安,没事总在那转悠,日子一久被一盗墓贼发现,这人料想此地肯定有宝物,于是不做声不做气地把它盗走了。

第二天早晨,守财奴发现钱财不翼而飞,顿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为何哭得如此伤心,他抽泣着回答:有人偷了我的财宝。

你的财宝,埋在哪里被偷走的?

就在这块石头旁边。

嗨,现在是什么日子,难道还是兵荒马乱的年月?你干嘛把财宝埋得这么远?当初你把它放在自己的保险柜里岂不是太平无事?况且随时取用也方便呀。

随时取用?上帝啊!难道我用得着贪图这一丁点方便?你没听说过,用钱容易赚取难吗?我是从不动它一指头的。

过路人笑了:既然你从不动这笔钱,那你就在这里埋一块石头,把这块石头当作你原来的钱财,因为这对你来说是一样的。

这个人就不懂得顺其自然,结果成了钱的奴隶,钱财是身外之物,可以去利用它但是不可以被他所控制顺其自然,只要走的路对早晚是会成功的。

移 山

传说很早以前,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有七百里。

在山的北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汉,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门办事得绕着走,很不方便。愚公下定决心要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了全家老小,对他们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我们的出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很赞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往哪里送呢?

大家说:这好办,把泥土、石块扔到渤海边上就行了!再多也不愁没地方堆。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领全家老小开始挖山。

他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刚刚换完奶牙,也蹦蹦跳跳地前来帮忙。

大家干得很起劲,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汉,这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挖山运土不止,觉得很可笑,就去劝告愚公:你这个人可真傻,这么大岁数了,还能活几天?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搬动这么大的山呢?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我看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顽固不化,还不如寡妇和小孩呢!不错,我是老了,活不几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是无穷无尽的。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们挖平呢!

听了这些话,那个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再也无话可说了。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一直挖下去,就去向上帝报告。老愚公的精神把上帝感动了,他就派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面,汉水的北面,就没有高山阻挡了。

寓意: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本故事可以说明很多首先是说,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你的路对,坚定决心,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还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主人公已经活在人们心中。所以他的寿命也是很长的,后人走到他开的路都会有人说他的故事。歌唱愚公移山。很佩服他愿意为大家,能有这么大的坚信。

注释出处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道犹存。

 

  • 子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原文解释翻译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解释翻译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
  • 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zhī bù zhī ,shàng;知不知,上;b...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ju&eacu...

  • 子部.老子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原文解释翻译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