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解释翻译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解释翻译

wèiwúwéi, shìwúshì , wèiwúwèi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dàxiǎo duōshǎo, bào yuàn yǐ dé 。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túnányúqíyì ,wèidàyúqíxì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tiān xiànánshì bìzuòyú yì , tiān xiàdàshì bìzuòyú xì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shì yǐ shèng rén zhōng bùwèidà, gù néng chéngqídà。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fūqīng nuò bì guǎ xìn , duō yì bì duōnán。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shì yǐ shèng rén yóunánzhī , gù zhōngwúnányǐ 。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释翻译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无为为有为,以无事为有事,以无味为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为怨。

这里我用到了为此意为行为为事白话译文解释为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注意:老子的无为非无所作为。)。以不滋事来处理事,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生于少,处理事情的时候最好从简单的入手,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用德来何解怨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处理难事的时候一定要从简易简单的方面入手,处理大的事情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这样的思想也就成就了老子所说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细想。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所以圣人永远不会自吹能做多大的事,而却能建立伟业成其大。

轻许诺言必然失言,想得越容易反而遇到的困难会越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所以圣人总是去想会遇到的困难并且很周到的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困难不会难到他。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长篇大论]

国王和车夫

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把清酒献上。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拿来干粮。

国君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

车夫回答:我储存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要储存这些东西?

车夫答道:是为了让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饥解渴用的。

国君问:你知道我将要出逃?

车夫说:是的。

那你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车夫回答说:因为你喜欢别人说奉承话,讨厌人家说真话,我想过规劝你,又怕自己比郭国灭亡得更早。

国君一听变了脸色,生气地问:我落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状,连忙转变话题:你流落在外,那是因为你太有德了。

国君听后又问:我既是有德之人,却要逃离国家,流落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德的人,只有你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国君听后,忘了自己是在逃难,十分高兴,就趴在车前横木上说: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这等苦哇!他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垫在国君头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来,国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国君在穷途末路之时,仍不能体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车夫的一片赤诚之心,仍改不了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其失败为必然。

注释出处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此句意为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

2、大小多少: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另一解释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作少,少的看作多,还有一说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

3、报怨以德:此句当移至七十九章必有余怨句后,故此处不译。

4、不为大:是说有道的人不自以为大。

 

  • 子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原文解释翻译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解释翻译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
  • 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zhī bù zhī ,shàng;知不知,上;b...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ju&eacu...

  • 子部.老子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原文解释翻译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