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

子部.老子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原文解释翻译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子部.老子道德经.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原文解释翻译

勇(yǒng)于(yú)敢(gǎn)则(zé)杀(shā),

勇(yǒng)于(yú)不(bù)敢(gǎn)则(zé)活(huó)。

此(cǐ)两(liǎng)者(zhě),或(huò)利(lì)或(huò)害(hài)。

天(tiān)之(zhī)所(suǒ)恶(è),孰(shú)知(zhī)其(qí)故(gù)?

天(tiān)之(zhī)道(dào),不(bù)争(zhēng)而(ér)善(shàn)胜(shèng),

不(bù)言(yán)而(ér)善(shàn)应(yìng),

不(bù)召(zhào)而(ér)自(zì)来(lái),

坦(tǎn)然(rán)而(ér)善(shàn)谋(móu)。

天(tiān)网(wǎng)恢(huī)恢(huī),疏(shū)而(ér)不(bù)失(shī)。


解释翻译


敢与不敢的勇气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举凡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甚至做人的哲学都包括在内,文字又非常简单。所以,也可以说老子的话非常平凡。西门町有些人被多看一眼,就会一刀刺过去的,这些人都是勇于敢,结果自己犯杀人之罪。所以粗暴不是真勇,勇是真勇气,如果没有智慧的判断,没有道德的修养,什么事情都敢,那就会变成糊涂的废人。当然,人们年轻的时候都可能犯下这种错误,自己认为很高明,很勇敢,什么事情都敢做了再说。但是,天下事不能做了再说,最好是说了慢慢做;先把道理搞清楚,再慢慢来做。年轻人固然不怕错,只要知错能改,但有时候想改也改不过来了。尤其是历史上的错误,没有机会改过来,所以勇于敢的结果是杀。

应该勇于什么呢?人生最高的勇气是慢一步,事先问一下,有没有把握?多考虑一下。多考虑一下就是勇气,看见地上有一叠钞票,只要抬起来无人看见,当然就是我的了。如果勇于敢,说不定刑警在后面,误认你是小偷。如果勇于不敢,这个钱拿与不拿,再多考虑五分钟,结果就可能不同。可是,勇于不敢是很难做到的,有时候被人骂懦弱;若怕被人骂懦弱,而勇于敢就完了。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其中勇是勇气,敢是决断。有时候讲,贸然有勇气地下决断,并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气把事情办得圆滑一点,迟一步多考虑比较好,也就是说拖一下不算坏事。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能拖。那么拖与不拖,以什么做标准呢?其实上帝都做不了标准。此两者或利或害,是利是害不一定,老子只能讲到这里,因为这完全是智慧的决断,那是要真正的智慧才可以决定取舍的。

那股冥冥不可知的力量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但是老子讲出一个道理,当唐太宗李世民要为李氏建祠堂时,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李世民的姓氏来源及血统相当混杂;为了找一个古代有头有脸的李姓做宗祖,于是唐朝开始找到了老子李聃,封他为李老君。经唐朝封成了神仙以后,老子这本《道德经》就成为道教的三经之首了。再加上《庄子》称为《南华经》,《列子》一变称为《清虚经》,就像佛教的净土三经同样的道理了。《老子》这本书本来是没有宗教色彩的,但是自从到了道教手里,老子变得充满了宗教的气息,被动地当上了教主。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等于佛家的三身。

事实上,老子原书《道德经》,没有一点宗教的气味,只有在这第七十三章里,点出来了一点宗教的东西,就是智慧的决定高于一切。但是智慧之所知,与智慧有绝对关系,后人叫这个为命运,就是宇宙间有一个不可知的东西。这个东西,各人各穿一件不同的外衣,西方就叫上帝、主宰,印度人为他穿上的外衣如来、佛,中国人将他穿上的外衣叫天地。依哲学家、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古今中外人类的文化都晓得宇宙间有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利害之间只有智慧才能判断。

这等于四个人打麻将,每人都有输或赢的可能,有一张不可知的牌,不知最后到谁的手里,只要这张牌来了,一定会赢。可是东转西转,不小心就落到别人的手中了,所以利害之间的运用纵然有高度的智慧,也只能相信形而上的一个东西。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圣人犹难之,纵然大彻大悟得道的人,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也难以把握。

西方的宗教讲上帝是全能,但以宗教哲学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全能的,假使可以全能的话,上帝就不会无法对付魔鬼了。魔鬼与上帝是对立的,可见上帝不是全能。佛家也不敢说佛是全能的,实际上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转定业,就是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的道理。第二不能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度尽众生,这是佛的三不能。佛一切皆能,但仍有三不能。

佛的解释,定业是有一个时期的,或三年五年,或一百年五百年,在时空变化中,定业于受果报后就消失了。所以,定业也可转,是由自己转,不是佛替你转。不信我的人,只要骂我一声,已经跟我结缘,下一次就可能信我了。所以,不怕你骂,不怕你毁谤,我们两个人结了一个缘,这在佛学也叫定业,中国文化叫做气运。

小规模的气运叫命运,是时间空间所形成的,时间空间不是它的主宰,是它的现象;但时与空这两样东西,也受宇宙间这个东西的支配,这个东西就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所以老子说,掌控这一点东西非常难,不是属于智慧能完全把握的,所以说圣人犹难之。

如何做到不争、不言、不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这个天不是科学上天体之天,也不是宗教上的天,这个天在儒道二家是形而上的一个代名词,一个代号。在印度也可以叫它如来,反正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生长万物,不与万物争,但是宇宙万有,在它的手心里翻不过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永远不跟人争,可是人最后都是向它投降。形而上本体的功能,就有这样的厉害!万有最后还归于无,归到他那里,这就是不争而善胜。所以,老子一路说下来,叫我们效法上天无为之治,无为之道,才能做到不争之胜。假使做生意,能够做到不争,就可能大发财,坐在家里日进万金,那是第一等生意。可是谁有这个本事、这个智慧?普通人一生都在争,所以不争而善胜是第一等。

不言而善应,形而上的天道无形象,无声音,也不讲话。有些宗教人说,昨天自己灵感来了,是上帝对我说的;有些人打坐,听到菩萨对他讲话。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担心患了精神分裂症,因为这只是魔道而已。真正的天道是无言无声,也就是《中庸》上最后告诉我们的一句:上天之宰无声无臭。照佛法来讲,这是究竟本空,涅槃清净,圆满清净,所以叫做无争。虽然无言,但不言而善应,是有感应的。孔子在《易经系传》上经就讲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形容这个道理。这也就是道、佛的境界,是清净空寂,如如不动的。感而遂通这句话是说只要你一动,他那边就有感应,一种力量的作用就出来了。

不召而自来,人生的祸福善恶因果之间,没有另外一个做主的,就是所谓的无主宰。我们中国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等于是国民道德须知,也是中国古代阐述人伦道德的一本书,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须知的手册,至少百年来是如此。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与福是没有主宰的,也不是神祇。不是说吃了供养的猪头就保佑你,没有供养的话,鬼就找你,那是空话。祸福无门,鬼神也做不了你的主,上帝菩萨都做不了你的主,只有人自己的心念,所谓惟人自召,是你自己召的。所以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一切都是自己的作为繟然而善谋,繟是像网一样的散开,如《华严经》所说帝网重重,在中国古文中就一个繟字。天道就像一张网一样,无所不在,可是看不见,而善谋,意思是有其智慧。真智慧无主宰,但又不是自然,不是物理的自然。中国的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有一个东西,无主宰,但是也非偶然。这个天。天网,叫它神也可以,菩萨也可以,佛也可以,甚至叫它鬼也无妨;它不会与你计较这些名词,因为天网恢恢,胸襟广大。

讲到宗教哲学,往往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宗教是讲是非善恶的;但是有人一辈子是好人做好事,却遭遇的打击最多,痛苦也最大,连写《史记》的司马迁也曾有如此的怀疑。司马迁为了替李陵说公道话,反而受了重刑,痛苦一生。他在《伯夷叔齐列传》上说,所谓天道是真的吗?假的吗?我就不清楚了。社会上有许多好人一辈子痛苦,而那些坏蛋的生活却舒服得很,样样好,人越坏生活越好。

对于宗教几乎所有人都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确实很难解答。不过《金刚经》中曾解答说,假如这个人一生都做坏事,而一生还过得那么好,是因为前生福报尚未享完,前生的利息尚未用完;等到利息都使用光了,本钱也收回了,下一生就受恶报。不过,下一生又看不见!那很简单,一个人前生欠的账没有还完,所以今生倒霉受苦,先把账偿还,下一生就好了。

或有人说,这只能听听而已,前生及来生也都看不见嘛!关于这个疑问,只要从现实这一生去研究就会明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老子刚才讲,此两者或利或喜,很难定论,因为自己严格反省下来,就会发现遭到最大的打击就是最大的福报,如果没有招到最大的打击的话,大概命也不保了。当然人活着并不一定就是好啊!活得太长久也很难过,虽然一般人认为长寿也是福气。

由这许多道理看来,才会懂得老子这里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意义。它没有道理,没有主宰,没有标准,可是又有一个大原则,一个标准;这个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学上都是最深刻的一个道理。简单一句话说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这个果,谁都逃脱不了。

 

  • 子部.老子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原文解释翻译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解释翻译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原文解释翻译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 子部.老子道德经.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
  • 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zhī bù zhī ,shàng;知不知,上;b...

  • 子部.老子道德经.道经·第十九章原文解释翻译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ju&eacu...

  • 子部.老子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原文解释翻译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